重奖高考考试状元一般都打着奖掖先进、资助寒门学子的旗号,从表面上看颇具说服力。然而,状元们在高考考试中崭露头角,既得到了对自己学习力和艰辛付出的一定,也得到入读名校、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,这何尝不是一种勉励?更何况,在高考考试状元所就读的名校里,几乎都打造有奖助贷勤补等完备的学生奖励与资助体系,就算高考考试状元家境再贫寒,依旧可以顺利入学。
那些投放在高考考试状元身上的资源,原本可以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,现实状况却为什么相反呢?重奖高考考试状元的背后,是一种势利的教育观。势利作为一种社会心态,其作为一个行为模式最大的特点,就是想锦上添花不想雪中送炭,致使资源集中在那些拥有较多资源的人手中,而对一般民众与弱势者冷漠甚至不屑。
假如大家注意观察,就会发现如此的势利教育观在日常数见不鲜。不论是“只给重点班装空调”,还是将奖助学金和“211大学”、一本等“门槛”挂钩,抑或打着五花八门状元旗号的“状元经济”,以成绩论英雄,将不同成绩的学子们进行了三六九等的人格划分,有些人盆满钵溢,有些人却面临无钱上学的困境。
更进一步说,高考考试状元需要勉励,却无需谬赏。所谓“谬赏主义”,用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的话说,就是将应该的提高为要褒奖的,将不太应该模糊为应该的。重奖高考考试状元作为谬赏主义的一种产物,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浮躁和功利。高考考试状元作为一个可供消费的符号,成了大家追名逐利的工具,何尝不是一种教育的悲哀。
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,“教育只不过生活的过程,而不是以后生活的预备”。高考考试状元只不过极少数成功的个体,在他们的背后,还有多少默默无闻却需要帮助的求学者?走出重奖高考考试状元的误区,少一些势利和谬赏,让那些急切需要帮助的学子得到准时、有效的社会支持,这不止是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,更是教育价值观念的更新与重塑。